夜色浓稠,研发车间的灯光兀自亮着。“光速”党员突击队的队员们围拢在设备前,指导工人师傅动手制作焊锡,一双双熬红的眼仍旧射出犀利的光芒。
尽管已记不清这是第几个连续奋战的夜晚,但每个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:突破这道壁垒,就能为行业树立起新标杆!
“要让业内惊艳!”
“必须实现更轻、更便宜、更耐用,我们要让业内惊艳!”项目启动会上,面对这个既无先例可循,又无明确路线的创新课题,高工斩钉截铁地定下目标:“一定要让这项技术在我们手上‘出圈’”。
会议结束,高工端起水杯轻轻抿了一口,却依旧难以平复内心的波澜。他深知,这次技术攻关不仅是对团队专业能力的全面检验,更意味着有望推动整个行业的工艺升级。“保持定力,稳扎稳打。”他特意叮嘱团队。
深秋,一场技术创新攻坚战悄然打响。
起初队员们满怀信心,琢磨着以稳健策略“补短板”——在现有的业内工艺基础上寻求渐进式改进。所有人都铆足了干劲儿。
“文献我去查阅,做好整理。”
“专家正在联系,尽快安排拜访。”
“找到两家相关单位,这周去调研。”
……
那段时间,全体队员都全身心投入到项目攻关中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。
高工的几本专业书籍,页边都磨毛了仍然被他捧在手里:“温故而知新,只有将专业的理论彻底弄懂,才会抓住那一闪而过的灵感。”张工、李工、小王等人更是不甘落后,连用餐时间都在讨论技术方案。
项目似乎朝着预想的方向推进。经过努力,一个个想法浮现,经过优化、组合,团队完成了1.0版方案设计。首次试验虽然不尽如人意,但大家早有心理准备:“创新本就不可能一蹴而就。”
继续调整,接着尝试。然而,随后的多次迭代改进均未达预期,团队士气受挫。“这方案真的可行吗?”有几次,小王盯着测试数据,声音里透着焦虑:“怎么一点进展都看不到……”
项目“卡了壳”,就像一辆陷入泥沼的车,任凭引擎如何轰鸣,车轮却只能在原地打转。项目进度表上的红色预警标记越来越多,仿佛在说:留给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不多了。
“我们做到了”
“我们是不是走进了‘死胡同’?”
项目工艺技术负责人刘工在方案沟通会上的一番话,点醒了所有人: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,我们必须打破思维定式,在其他行业寻找灵感。”
面对技术瓶颈,团队果断调整攻关策略:一方面横向拓展研究领域,将关联行业的先进工艺纳入考察范围;另一方面纵向深挖技术细节,只要能收集到的文献、专利和行业报告都不放过,进行专门系统性分析。
在这段高强度的学习期,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,大家脑海里时不时冒出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。
张工凌晨的记录:“能不能像折纸一样……”
技术员小王的涂鸦:画着蜘蛛网状的焊接路径,标注“仿生学方案”……
高工回忆:“那段时间,大家经常一起头脑风暴,每每到夜里,灵感的碰撞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闪烁。”
一天晚上,项目工艺技术负责人刘工在查阅资料时,一篇关于高铁车厢制造的调研报告引起了他的注意。
“这个工艺技术巧妙,值得我们学习!”这个发现让他兴奋不已。但很快,现实给他浇了一盆冷水:高铁的工艺从未在业内类似产品上应用过。简单的“拿来主义”行不通,必须适新应变。
确定方向后,团队迅速投入攻关。从材料特性等入手,反复试验、分析、改进,历经无数日夜,终于突破技术瓶颈。当首套新工艺产品通过试验时,大家看着测试数据上那一条条完美的曲线,声音微微发颤:“我们做到了!”
眼下,这项创新工艺已成为万峰公司的“金钥匙”,广泛应用在多个产品上。这场静悄悄的技术创新攻坚,不仅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,还为全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。
“创新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,不能犹豫,更不能怕摔跟头,躲着走绕着走解决不了问题。”如今,回想起大家夜以继日地全力攻坚的场面,高工依然感慨不已。
一线手记:
“光速”党员突击队的创新征程,最打动我的不是最终的技术成果,而是那些深夜里依然闪亮的灯光。当城市沉睡时,技术人员仍在思索;当遇到挫折时,他们沉着应对寻找灵感。“光速”的名字或许不在速度,而在于他们追逐创新的执着与专注——就像光一样,既能在漫长的研发周期中保持恒久的定力,又能在灵感迸发时实现突破性的跃迁。(文/李媛媛 陈诚 刘双群 摄/刘双群 海报/张彤 杜宜桓)